(原文刊於《主線》2021年12月號)
二零二一年三月六日,基本法盃普通話組決賽,辯題為「一帶一路/大灣區為本港青年人帶來更多機遇」。
題目一出,辯界嘩然。不少意見認為這場比賽並非辯論,雙方前設相同、互無矛盾,鬥的彷彿是向同一方向歌功頌德。
有趣的是一直以來,辯界都有視雙辯題制為進步的聲音。粵語辯論採用單辯題制,反方的進路一向存有彈性,立場不一定是正方的相反。然而「無從判斷」、「因情況而異」,或者否定辯題前設一類的進路,一直被部份人冠上「摧毀辯題」的惡名。雙辯題制指明雙方立場,迫雙方正面衝突,便因而有其可取之處。
基普決賽暴露了雙辯題制的問題:賽會可以較易為比賽加入既定前設;而在既定的前設下,所謂「正面交鋒」可以毫無意義。就算賽會沒有既定立場,雙辯題也不一定收到雙方對等的效果。例如十一月的香港辯論超級聯賽,「運用表情符號有助/無助溝通」一題,有助無助看似相對,論證責任卻有很大分別。更嚴重的例子,可見第五十三屆聯校中文辯論比賽四強,「性格相近/互補的戀愛關係更為長久」,相近是中性描述(相似可以好可以壞),互補卻帶褒義(兩人不同之處契合,不然就只是相異不是互補),兩者不相稱也不相對,賽會何以提出、參賽者又何以接受這組辯題,實在令人困惑。
既然不論單雙辯題,最終都依賴賽會或出題人花心思平衡,雙辯題制是否比單辯題制優勝就值得商榷。在現實生活裡,事情本來就沒那麼非黑即白;而要確立一個說法,條件也往往比否定它複雜得多。確立說法有很多關卡要過,否定的話卡住其中一關就可能足夠。單辯題制容許的思考空間,似乎非但沒有摧毀討論,還可能更貼近真實情況。
當然,大家最擔心的,是賽會如何得出基普決賽的辯題。該辯題並非不可辯,事實上蘊含既定前提的辯題不少,關鍵在於蘊含的前提是否/有多合理。辯論是可以繼續擔當訓練思考的利器,還是行禮如儀,甚至被扭曲成變相的一言堂,還是得看每個參與者的識見與堅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