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文刊於辯論道場)
聽過不少辯員說,近年「價值辯」越來越常見。不少人對此都持負面態度。
想談談這個看法,卻發現何謂「價值辯」有點難定義。如果價值辯就是理念高低的討論,它似乎是辯論中的一個必然,不應特別惹人反感,想反對也反對不來。例如哲理辯題多數是價值辯,它們的題材一般都較貼近生活,基本之餘參與者應該較易有共鳴。就算是粵辯主流的政策辯,衡量應否、利弊的準則,往往也牽涉政策背後的理念,換句話說也是價值討論。
所以對不起我是標題黨:真正不討好的不是「價值辯」,而是模糊的辯題。
我以不同例子說明一下。例如今季道場C組第十一輪,「本港不應於2024財政預算案增加煙稅」是一條政策辯題,但在搬出數據證明政策成效之前,港府對煙草應該抱甚麼取態是一個必須處理的價值討論,因為它是衡量成效的準則。處理可以有繁有簡,例如今場兩隊都默認了政府應該減少吸煙人口,價值討論的部份在比賽中就從略,但這個判斷仍然存在於雙方的立論當中。這類辯題沒有問題,例題的題材隨着背景不斷轉變甚至頗為長青。
換個非政策辯的例子,第十一屆奇趣盃準決賽,「在《進擊的巨人》中,地鳴較艾迪亞人安樂死計劃更合符道德」(雙辯題)。這是一條披著動漫外衣的價值辯題,因為爭拗重點就是何謂道德,是一項價值比較,而印象中這條辯題出爐時反映也頗正面。這類辯題只要背景充足,容許辯員在闡述立場時有足夠理據支持,就同樣可以是合格的辯題。《進擊的巨人》背景設定、角色描寫都很具體, 難處可能反而是內容太多,沒有追看的人短時間內很難妥善處理。這是動漫娛樂題的常見問題,但不影響它們的可辯性。
真正教人頭痛的是這一類:「人應先賺錢/先找對象」。兩個目標何者為先,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條件和需要,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以很大。主體無法歸納會令辯題變得空廢,結果雙方各按自己心目中的「人」填充,這種辯論只會淪為口舌之爭,於較嚴謹的辯論(例如比賽)中自然不受歡迎。
這類辯題不是全然無用,它們在解說定義、字眼釐清等概念時可以用作例子。對初學者而言,明白題目不夠清晰,能夠達到「因情況而異」之類的結論,本身已是思考訓練的成果。加上事情往往不是絕對,甚麼程度的歸納才算可靠、那種程度的例外可以接受,也需要透過實踐去學習拿捏。但辯論充斥這些辯題的話就只是遊談,花了時間最後發現聽的說的都是空話,相信不是良好的思辨體驗。
第三類辯題多見於鄰近地區。他們或有自己的考量,例如社會條件、文化背景,賽制也可能有另作平衡,移植這類辯題之前需要謹慎思考。香港辯論有其值得珍重的特色和內涵,辯題一直有所取捨大概亦有其原因。
昇華這回事,適量就好。到整個辯論都是一堆昇華語句,我們就會看得很尷尬了。
(辯論研究社曾經做過中學辯題的研究,當中有分析各類辯題的趨勢。研究將辯題分為三大類,分別為政策、哲理及其他。近年哲理辯的數目是多了,但政策辯仍然穩佔大多數,只是當中組成有別。)